眼下的江津大地,智慧农技正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:稻田上空无人机精准作业,果园深处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调控,全区农机化率已达65.03%……今年以来,江津区人大常委会以《重庆市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〉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执法检查为起点,结合专题询问、集中会办农技推广相关代表建议,打出一套人大履职“组合拳”,推动农技推广深度赋能乡村振兴。
直抵田埂的“体检”
农业科技的“春风”如何吹遍田间地头?为答好这一问题,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将《办法》的贯彻落实情况列为2025年度监督重点,于今年5月启动执法检查。
6月上旬举行的座谈会上,区政府办、区科技局等7部门负责人经历了一场“压力测试”——检查组针对技术推广覆盖率、示范基地带动效应等核心指标连续发问,每个数据都追根溯源。
会议结束后,检查组直奔一线,来到诚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红薯田、益海晨科现代化蛋鸡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、慈云镇的果园……他们不只看展板、查数据,更聚焦农技员的汗水、合作社理事长的难题、普通农户的困惑,在现场“揪”出真问题。
与此同时,全区30个镇街人大同步组建执法检查组,带着检查清单走村入户:白沙镇人大代表记录下农机合作社操作员反映的“智能终端反应迟钝”问题,石门镇人大主席团成员跟踪病虫害防治技术实际到位率……短短一个月内,238份饱含“泥土味”的一线报告从各地汇集。
展开剩余66%值得一提的是,塘河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群众原汁原味的“土话”诉求纳入监督台账,推动区农业农村委推出“方言版技术短视频”“片区维修服务点”等创新举措,让农技服务更贴民心。
辣味十足的“答辩”
7月30日,江津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,听取和审议了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《办法》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,并提出审议意见。
紧接着,一场专题询问拉开帷幕。
“《办法》白纸黑字写着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重大科技成果推广、新技术试验示范,请问区农业农村委,近年来江津区推广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?”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农工委主任赵宗亮率先发问,直指职责落实。
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杨接着追问:“江津区在发挥专家、科研院校、企业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方面,有哪些创新举措?”
……
近两小时里,6位提问者紧扣执法检查中摸到的“硬钉子”、田间收集的“心头盼”,问题直击农技推广重点难点。面对提问,相关部门不回避、不遮掩,既通报工作进展,也坦陈现存问题,更明确了强化监督、加大投入、破解短板的具体计划。区政府分管领导现场表态,35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、44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建议,并开展满意度测评,将责任“螺丝”拧得更紧。
这场专题“答辩”通过实时图文网络直播引发广泛关注,浏览量超10万人次,让人大监督既“有力”又“有声”。
紧盯不放的“督战”
早在今年初,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就研究制定了《重庆市江津区人大代表建议“集中会办”工作制度(试行)》,推动代表建议“内容高质量、办理高质量”。
4月18日,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联合区科技局等部门,邀请31名区人大代表赴吴滩镇新灵村,“集中会办”31件涉及农技推广、乡村振兴的代表建议。当天,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、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建议内容,相关部门及科室负责人与人大代表“肩并肩”调研、“面对面”沟通,有效助推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。
而将审议意见督办与代表建议办理深度捆绑,是江津区人大常委会打出的“第三拳”。
为确保执法检查、专题询问、代表建议办理取得实效,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将年初区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涉农技推广的“关键建议”,尤其是与审议意见高度契合的,全部纳入重点督办清单,建立专门台账明确责任与时限;明确由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,相关专工委全程跟踪问效,构建“交办—督办—反馈—评价”闭环机制。另外,针对“三单对接”机制进展、“专家工作站+示范基地”落地情况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推进等重点事项,开展专项督查“回头看”,确保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。
来源:公民报
文字:唐德鑫 陆海银
发布于:北京市保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